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题名称 | 《立足儿童本位的农味生态课程实践与研究》 | ||||||||
活动主题 | “农家小院”莘态课程 | ||||||||
活动时间 | 2022.11 | 地点 | 莘塔幼儿园 | 活动形式 | 观摩与研讨 | ||||
参与人员 | 全体教师 | 人数 | 35人 | ||||||
主持人 | 陆霞萍 | 记录人 | 沈静 | ||||||
活动 | “农家小院”区域环境创设交流研讨记录 | 活动 | 1、优胜班级的经验分享; 2、小组研讨,思考一下接下来如何继续优化区域环境 | ||||||
活 | 经过上一轮的环境创设,各班的区域环境初具规模,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也是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两者是同步交织一起开展的。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也应该抬头看看别人身上的亮点,汲取同伴的有益经验,然后激发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在《评估指南》的背景下,如何继续优化班级区域环境?”因此,我们本次交流研讨的内容,一共有2个方面,一是优胜班级的经验分享;二是小组研讨,思考一下接下来如何继续优化区域环境。 在选择交流教师时,我们也是经过思考的,小班组王婷婷老师介绍“小班年龄特点下的区域环境创设”;中班组请陈云云老师来谈谈“幼儿如何参与到区域环境创设中”;大班组请顾一鑫老师来介绍“项目活动引发的区域环境创设”。三位老师本轮在区域环境创设中,各有侧重点,也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交流。下面,有请三位老师做精彩的分享。 一、经验交流:从三个方面切入进行区域创设经验分享 1、小班组:“环”绕童心 “境”遇美好 王婷婷老师能结合幼儿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从美观性、丰富性、趣味性、参与性、层次性等角度出发,围绕“草”这一资源,开展区域环境创设,班级特色比较凸显,整体风格统一。在区角都能看到教师对“草”这一资源的巧妙运用,立足于“草”,但不限于“草”本身,能与秋天季节联动。我认识的草——有用的草——草的游戏,并选择一种孩子们感兴趣的“稻草”为主材料,打造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但在王婷婷老师的分享交流中,发现我们在环境创设中仍然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正如《评估指南》中提出的:聚焦班级观察,了解幼儿的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从中可见,一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创设区域环境,二要探究反思环境背后的教育目标。 盛丽澄:王老师的环境创设中不难看出王老师有很强的的美学认知和运用能力,本身小班幼儿对文字、图形的认识力度远不足于直观的色彩表现,在小班环境创设中不仅结合力他们的主题材料,并且运用鲜艳的色彩进行搭配创设,使其在游戏生活、区域活动中每日接受美育相关的渗透。其次“围炉煮茶”也是近期的热点活动,王老师紧跟热点内容直接将此搬进教室区域游戏中,也是对孩子园外经验的一个延续和拓展,值得我们学习。 2、中班组: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 陈云云老师首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观点:环境创设的过程应是幼儿与教师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这与《评估指南》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科学评估,切实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倾向。在分享中,能感受到教师能以放手为前提,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各区域的设置与创设都是基于幼儿的兴趣之上。其中幼儿的每日设计与低结构材料的投放相结合,让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能时刻围绕着幼儿的想法及时更新,环境与幼儿之间产生积极互动。同样在交流中发现,该教师在前期准备中,非常注重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但在主题下区域环境延伸中,未能看到的幼儿参与的过程,为什么要开展秋天的果实、秋天的颜色?怎么创设环境与提供材料的?可用具体的事件进行描述。 周萍:陈云云老师分享的环创设计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幼儿参与度很高,从区域活动的来源、过程中的补充,都有幼儿的想法与参与的痕迹。教师做的是将幼儿的想法不断提取并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环境的主人。陈老师还能将幼儿的想法与环创结合起来,让它们也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同时,陈老师的环创非常显性,也不失一些极具创意的细节,例如“跳脚面馆”、“豆浆一绝”,蕴含着童趣,对老师今后的环境布置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3、大班组:项目活动引发的区域游戏 顾一鑫老师从活动背景、活动缘起、介绍到遇到的问题引发的环境创设,能看到他们班级一步步的创设过程。他们始终以问题为线索,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环境、丰富材料,有效地支持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班级的特色非常明显,场地利用也很合理,室内外区域联动起来,通过“戏曲”将所有区域都联动起来了。但从中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是不是每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如何分析梳理出:问题的教育价值——活动目标——可提供的支持,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老师好好地去思考一下。 钱静雯:顾老师分享的她们班的区域游戏是从一个项目活动引发的,游戏的创设是从小朋友们遇到问题后逐渐完善和丰富的,并不是老师一开始直接为幼儿创设出来的游戏内容,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能够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不断的发展,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整个游戏都是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非常有层次性和长期性,幼儿不断发现问题,教师再为幼儿提供支持,丰富材料,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每个游戏都能够作为一个长线进行发展,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延伸到下学期继续开展。 二、小组研讨:聚焦《评估指南》:如何优化班级区域环境? 听了三位老师的分享,我想我们一定会深受启发,有所触动,那接下来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小组研讨。可以是每个班级简单说说,经过第一轮环境创设、张琼老师指导后,你们班级的环境创设有什么优化、改变?可以刚才分享中的某个共性问题,开展小组研讨。 1、小班组:如何站在儿童的视角创设区域环境?(朱奕聪) (1)幼儿的兴趣:环境创设中,有时候我们花了大力气创设出来的区域,孩子不喜欢,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而是根据教师的意愿进行创建。真正的主题环境一定是要让幼儿成为创设的决策者,参与者和实践者。源于儿童,回归儿童,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才是我们环境创设的最终目的。 (2)贴近生活: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创建,比如小班幼儿已有经验不足,娃娃家是幼儿最熟悉的场景,有一定的角色意识。但在其他区域,比如店铺的老板这样的角色,幼儿缺少这样这样的生活经验,就很难将自己带入到这个角色中去。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创建,另一方面也要发动家长的支持,多带幼儿出门,提升幼儿的社会经验。 (3)材料看得到、摸得到:丰富的低结构材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提倡的,同时多样化的材料也是必不可少。材料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4)区域的划分:最常见就是以动静、明暗进行划分,我们大部分老师也都是这样进行划分的。但我们有时候还需要一定的空间设计,可以利于幼儿游戏,同时根据班级情况设计游戏路线。 (5)提高幼儿的参与:对幼儿的想法及时作出回应,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做的。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区域游戏以后,幼儿也许并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想法,这就需要教师的细致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回应。 2、中班组:聚焦建构区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杨春霞) (1)建构材料的选择。投入材料不要太杂,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中班建构区的主体材料是木头积木,我们可以多准备一起其他的材料,当时不一定用上,但是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性。区域之间可以有联动性,如:建构一条路,我们可以让美工区做一些汽车,树,花,等让区域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还可以投放纸板等物品。 (2)建构物的假想。让孩子了解那些东西可以用建构的方法搭建,如:高楼,桥梁,粮仓……针对孩子进区时缺乏目的性。可以前期进行经验铺垫,画一些设计图。 (3)建构物的建构。了解一些基本的建构技巧,如:垒高,围合等技能。 (4)留下建构成果。我们把孩子的建构作品拍照或拍视频,提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和策略提升。 (5)建构的安全注意事项。 3、大班组:围绕大4班的项目活动后期生发点的脉络图进行修改?(顾一鑫) 在区域游戏中生发的有关于“戏服”的点,经过大家的讨论,可以将第一块和第二块作以下一些修改:首先第一块是“我知道的戏服”,这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基础,让幼儿通过调查、收集、谈话,了解戏服的一些小知识。然后再递进到第二块内容“我想知道的戏服”,可以围绕幼儿感兴趣的元素,比如:戏服上花纹、纽扣今夕对比、戏服与角色关系、生活中的戏服元素等,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戏服,从而为第三块的“我想做的戏服”作准备。 | ||||||||
活 | 经过环境创设和现场观摩,各班的区域环境初具规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益经验和共性问题。我园在11月初开展了“农家小院”区域环境主题研讨活动。听了三位老师的分享,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围绕“站在儿童的视角创设区域环境”、“以建 构区为例,探区域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以问题切入引发的班级项目活动”三个议题开展小组研讨,在研讨中老师们对自己班级的环境创设也进行了积极思考 | ||||||||
研 |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与同伴、环境、突发事件等发生多重互动,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态式发展。我园借助区域活动观摩展示,观察并发现区域活动中值得生成课程的幼儿行为或事件,筛选一个话题进行分组实操。通过分组实操活动,尝试从一个中心(行为或事件)不断地延伸,在关注幼儿的核心经验下,以儿童视角去生发项目活动。以大班项目活动《农家大戏院》下区域活动观察为例,教师在观察中发现有价值的驱动性问题“戏服里有哪些小秘密、戏服是怎么样的、如何做戏服”,萌发新的生发点,激发幼儿主动投入项目活动,并以脉络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此活动中,我园教师能聚焦班本项目建构与实施问题,以寻、探、审为导向,调整看待问题的视角,解锁了一条项目活动开发的新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