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的现代教育观,在夸美纽斯的时代开始萌生,在卢梭“发现儿童”的基础上,杜威明确提出“儿童中心论”。直至如今,成为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立场,以儿童为出发点,又以儿童的成长为其归宿。
从理论上来讲,教育应遵从儿童的本性,关注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将这一点从思辨层面转向实践层面,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将“儿童本位”的理念落地,对我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
在组织开展班级“树”主题的小组活动——“树屋”的实践过程中,儿童本位的理念从停留在我头脑中哲学思辨的层面逐渐走向实践层面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从空洞飘渺的理论到逐渐“落地”的理论,经历了背离——回溯——回归三个阶段。
01. 背离
相信儿童的能力
意味着教师指导的暂时缺位
最初在进行树屋的探索时,我陷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尊重儿童的生活、相信儿童的能力意味着教师指导的暂时缺位,将自由自主的权力教给孩子,而实际上权力的完全下放并没有能够推进儿童的探索活动,相反,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活动一度陷入僵局,下面将以案例《陷入困境的一楼搭建》为例展开说明。
在树屋组——野猫家探索的最初阶段,孩子们尝试了使用胶枪粘木板、树枝的方式搭建一楼,但这样很容易垮。对此,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让它更牢固。
逸宸:我们可以多用一点胶,粘牢一点。
牧心:我觉得可以用绳子把它围起来。
寯宓:用了胶枪以后我们要再按一下,不然我们就粘不紧。
在将这些方法都尝试一遍之后,孩子们沮丧的发现这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野猫屋的搭建陷入了僵局。
优优:怎么办呀,野猫家真的太难了。
雨泽:就是,它就是要一直倒一直倒。
在讨论陷入僵局的阶段,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进行帮助和指导,可这时我的“儿童本位”理念还停留在思辨的层面,简单的认为要以儿童为中心,相信儿童的能力,给他们探索的机会,要陪伴、等待孩子。
此时,我陷入了第一个误区:将儿童本位与教师的指导对立,觉得教师的指导会妨碍、破坏儿童本位理念的践行。而这实际上却是背离了“儿童本位”的理念,在我的这一误区下,孩子的探索并没有深入反而停滞不前,甚至可能会就此丧失探究搭建野猫家的欲望。
02. 回溯
儿童本位不是放弃指导而是放弃专制
在最初阶段的僵局后,我开始反思如何推进活动,也在思考我所坚持的“儿童本位”理念是否太过理想化,与实践之间好似隔着一道天堑,我又应该如何基于“儿童本位”理念开展主题活动?
带着以上的思考,我回溯了儿童本位的理念。在回溯的过程中发现,儿童本位的理念并不是放弃教师对儿童的指导,而是放弃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专制,通过对儿童天性和儿童生活的了解,找寻儿童生长所需要的种种条件,以找寻教育的本义,从而更有效的对儿童进行帮助和指导。
03. 回归
为孩子搭建脚手架
在回溯了“儿童本位”的理念后,在随后的活动中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儿童,从儿童的话语、需求里寻找可能的教育契机,进而通过搭建支架的方式推进活动,下面以《不倒的二楼》为例展开说明。
在曲折的一楼搭建之旅后,孩子提出小猫也有娱乐的需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小猫喜欢爬高、喜欢抓高处的球等,从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衍生出搭建一个二楼的活动。由于二楼的功能是满足娱乐的需要而不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这一次孩子们不想再做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物,而是想做一个可以顺着爬高、抓高的二楼,因而二楼的搭建方式与一楼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一次孩子们使用捆绑树枝的方式做出了一个类似于帐篷主体结构的二楼,可同样的,二楼很快也变得摇摇欲坠,在经过讨论后,孩子们一致认为可能是捆绑的方式出了问题。
寯宓:我们的绳子捆的有点松,不结实。
卓尔:绑的太松了,它要摇。
优优:这个树枝缠不起来,总是要掉,应该不是这样绑的,要多缠几圈。
依据讨论出来的结果,孩子又重新改进了绑绳的方法,在树枝上缠了厚厚几圈,也尽力绑紧了绳子。可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孩子们还没有欢呼多久,二楼又一次垮掉了。此时,在思考如何在既不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又能让活动进行下去时,我一边想一边试着用小区角的细树枝做了一个小小的二楼。看见自己做的迷你版二楼,我突然想到也许这是一个契机,为什么不能用为孩子搭建支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我将这个迷你版的二楼作为模型拿给孩子观察,让孩子试一试这个模型是否牢固不易倒。在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之后,我又让孩子将其与他们做的二楼进行对比。在对比、观察中,孩子发现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差异中找到了让二楼不垮的秘密。很快,孩子们又一次重新动手,开始了又一次搭建二楼的活动。
在这个案例里,利用为孩子搭建脚手架的方式,孩子们在自己观察、对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答案,让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此时,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并没有直接为儿童提供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向,答案潜藏在里面,但获取答案需要孩子自己的探索。逐步的从理论层面空洞的儿童本位到实践中逐步落地的儿童本位,事实上儿童本位并不是一个多么飘渺的理论,在一点一滴的实践和反思中,在回归儿童本位的理念中,在以脚手架作为一种策略推进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的实现理论落地。
@ 在活动中
专心致志的孩子们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我曾经简单的认为,儿童本位就是教师蹲下来平视儿童,在最初的实践中我一度也觉得没有错,蹲下来平视孩子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似乎也更受孩子的欢迎。
但是,开展班级主题活动的过程让我对这一句话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是成人世界的代表。孩子欢迎那些尊重他们的教师,欢迎那些与他们交朋友的教师,欢迎教师进入他们的世界。
但是,儿童本身又有一种成长的愿望,有一种认识成人世界、进入成人世界的愿望。所以一味的蹲下来与儿童平视,儿童未必欢迎。
儿童欢迎的是那种愿意与他们平视但又随时能够站起来、展示成人强大力量和儿童世界丰富内容的教师。对这一点的反思来源于主题活动,却又不仅仅是活动中的感悟,而是贯穿了我一整个学期的教育实践。基于儿童本位的理念需要蹲下来平视孩子,但却不是让教师真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儿童,而是在与儿童平视的同时能够给儿童更有效更有利的影响,这就离不开教师适时的指导。
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也回应了最初的题目,回归儿童本位开展主题活动绝不是将活动交托给孩子,而是需要教师在蹲下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后,能够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儿童搭建支架,更有效的推进活动的深入、持续。